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x
本帖最后由 小杨 于 2022-9-2 17:56 编辑 : k1 H% a" L. H9 m8 X
! d2 H+ x% I6 |
" C' }2 t" l D8 N1 `2 D) |作者:淼淼
, l7 l# q W: `3 p; a3 r/ L) f原位乳腺癌或许不是致命的,因为乳房不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,但乳腺癌细胞由于结构之间连接过于松散因此极易脱落。肿瘤细胞一旦脱落,造成的转移就很有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,对患者造成生活质量造成影响甚至威胁生命威胁。
+ ^0 q) F, a9 O4 {: d) r随着诊疗水平的发展及人们对疾病防患意识的提高,许多患者在早期就及时发现肿瘤并及时采取了相应措施,这使得现在大多数乳腺癌患者预后良好,生存期得到显著延长。但随着患者生存时间延长的同时,双侧乳腺癌的发生率也在逐渐增加。
6 ]7 {! B0 k& S认识双侧乳腺癌% w; P7 g/ Q6 \$ c6 I( B8 j9 B# ~% r
( X" d6 e+ O( s$ ]+ z) P, } o作为人体的成对器官,乳腺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癌变,双侧乳腺癌是指双侧乳腺同时或先后发生癌症病灶,是多发癌的一种类型,占所有乳腺癌的2%-12%。 8 k+ ~, h/ t9 T
双侧乳腺癌是一种特殊表现类型,广义上包括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及双侧转移性乳腺癌,一般所谓的双侧乳腺癌是指双侧原发性乳腺癌,它又分为同时性双侧癌,即两侧乳腺癌发现时间间隔在6个月以内;延迟性双侧癌,即两侧乳腺癌发现时间间隔在7-12个月以内;异时性双侧癌,即在第一侧乳腺癌治疗1年以后发生的对侧原发性乳腺癌。
5 v/ {2 v: y) V/ g. [, X在临床上,医生通常将肿瘤体积较大的一侧乳腺癌称为第一癌,另一侧为第二癌;从病理类型来看,浸润性导管癌占绝大多数,而其他病理类型较少。 9 i; v& e1 `& K5 m; a
但最近有研究人员发现,尽管同时性双乳癌中浸润性导管癌占比较大,但近年来浸润性小叶癌的比例有所提高,这或许提示我们如果第一癌是小叶癌的话,需要进行另一侧乳房筛查。
7 ?0 ?1 Z" ~- @; S' @% R双侧乳腺癌的易感因素都有哪些?
4 q& w7 p: Y m5 i8 k % B4 O' Z" d4 z. _! ^) }, P E
一般危险因素:
$ x' }% X$ G" F( D0 B- B2 K因受机体相似致癌因素影响,一侧乳腺癌变后对侧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,约为普通群体的2~6倍。第一癌发病后对侧每年新增风险率为0.1%-1.0%,大部分集中0.5%-0.6%,且近年来报道发病风险有逐年增高的趋势。
, v* n7 h" l9 X4 u; T另外患首侧乳腺癌的年龄越小,发生对侧乳腺癌的几率就越大。45岁以下患单侧乳腺癌的妇女似乎是一个易患双侧乳腺癌的高危人群,绝经前妇女有患双侧乳腺癌的风险,但这种风险随着绝经期的开始而迅速下降,绝经期可能对双乳腺癌的风险有保护作用。
& E1 {2 b; J: a. j' Z除此之外,乳腺癌患者往往更容易否定自己,会有更大的压力,而压力是乳 腺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,所以一侧发生乳腺癌会增加患者焦虑抑郁的可能,从而易患对侧乳腺癌或者其他恶性肿瘤,而且焦虑抑郁的情绪也增加了肿瘤患者的死亡风险。
$ Q& x6 K& o) K) m0 `相关易感基因:
) M/ a2 L( v4 ]6 n7 ?目前发现12个已知的乳腺癌易感基因,ATM、BARD1、BRCA1、BRCA2、CDH1、CHEK2、NF1、PALB2、PTEN、RAD51C、RAD51D和TP53。
) X* x3 w- \, k' I- {% t6 s从当前的一些基因研究看,与一般人群相比,BRCA 携带者在更年期前患乳腺癌的风险更大,发生对侧乳腺癌的风险更高,分别为 53%和 2%。 1 F( z$ y+ @; I# V& y
且有研究显示,首发乳腺癌分子分型中 ER/PR 阴性的患者比 ER/PR 阳性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对侧乳腺癌;HER-2 阳性也被认为是发生双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。 + G2 U9 s4 u" P! v( u0 N- J$ ^
双侧乳癌如何预防?- N/ V6 A5 J$ Z8 W- ^
3 V! z- v" U! |: {: _9 g; G
健康人群预防
, R+ i- \0 ?0 [+ E对于健康的普通人群,我们除了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尽量避免增加乳腺癌高危因素的行为之外,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乳腺检查的频率也是有必要的。 ' @$ y5 X2 X2 D
而对于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家族成员,建议实施早期、定期的乳腺监测和基因突变检测,由于据统计学研究表示,磁共振成像对于BRCA1和BRCA2突变携带者的诊断敏感性较高(研究人员推测可能与磁共振对浸润性癌灵敏度更高的缘故),故推荐采用钼靶、超声、磁共振联合交替检测的方式,这样既保证了检测的灵敏度,又能尽可能的降低经济成本。
/ j* s, H. v# }! H2 D乳腺癌患者预防 ( o3 J6 b0 @" h" ?
针对既往有乳癌病史人群,主要目标是预防第二癌的发生。准确评估再次发生对侧乳腺癌的风险、筛检出高危人群是重中之重。需要重点关注的主要是上述易感人群。 : i. r1 c9 w2 J5 x# _" K$ o
一些单侧乳腺癌患者期望通过行对侧乳腺预防性切除(CPM)来降低对侧乳腺癌出现发病或转移的风险,以延长生存期。
# s9 _ r8 l( U1 G! t( P! v* ]" J0 `但最近有研究发现,无论是年轻患者还是早期乳腺癌患者,甚至是BRCA1/BRCA2突变携带者(可以说是最高的第二癌风险),在接受CPM之后虽然第二癌风险降低,但其总生存率并没有得到改善。 6 |' I, R6 a6 E4 q, L% B
双侧乳腺癌应该怎样治疗?
( |# f7 |/ ~4 E& y 9 z3 g1 o& h9 n7 O8 U
双侧乳腺癌患者治疗与单侧乳腺癌一样,遵循遵寻乳腺癌指南,不过要优先治疗临床病理证实较为严重的一侧。且辅助化疗、内分泌治疗及抗HER-2靶向治疗原则也同单侧乳腺癌一样。 ) H& t$ d6 b: \/ ?+ O
目前看来,以局部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疗效与根治术无明显差异,可以作为Ⅰ、Ⅱ期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案,在保留乳房作为女性自信的象征的同时,还可以切除肿瘤,减少转移和复发,缩短整个治疗过程,保证疗效和安全。
+ n9 u+ F" n7 L/ U由于双侧乳腺癌发病数量较少,因此国内对于双侧乳腺癌的治疗方式、基因水平的研究不多,许多观点尚未达到统一。 ; P# }+ u, Q% ] B! w# w U
正因为这样,我们在查体以及复查时应该加以重视,有高度怀疑时更应该及时做病理活检,做到早诊断、早治疗。我们也希望,科学家们尽快通过更多基因研究,筛选出一些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基因应用于临床,为双侧乳腺癌的预防干预、早期诊断、治疗提供更好的方案。 1 M; i; J) A% B+ e0 {; B+ ?& Q
乳腺癌患者有奖调研开始啦! 仅需花费几分钟填写问卷,参与抽奖,就有机会免费获得倍瑞搏2瓶 1 F, {: c$ Q6 o: }3 B1 }9 v
填写时间:8月26日—9月4日
4 o- K: \5 Q$ [4 ?' B$ I; _' q您的每一份宝贵问卷都将让论坛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为大家提供帮助
8 S& ?8 S5 ^2 P7 y7 u快来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问卷吧!
4 h* Y; _; V- I( y5 o: _- Q参考文献 [1] 徐佩佩,孔令非. 双侧乳腺癌的研究进展[J].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,2020,36(5):557-559. DOI:10.13315/j.cnki.cjcep.2020.05.012. [2] 林燕,周易冬,孙强,等.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[J]. 癌症进展,2005,3(3):207-211. DOI:10.3969/j.issn.1672-1535.2005.03.006. [3] 龙佳丰,雷正武.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诊治进展[J]. 现代医药卫生,2021,37(16):2761-2765. DOI:10.3969/j.issn.1009-5519.2021.16.016. [4] 胡梅齐,王兴华,蒋寿宁,等. 双侧乳腺癌的预后因素[J]. 中国癌症杂志,2002,12(2):137-140. DOI:10.3969/j.issn.1007-3639.2002.02.012. [5] Baker B,Morcos B,Daoud F,et al.Histo-biologic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bilateral breast cancer[J].Med Oncol,2013,30(4):711. [6] Eveline A.M. Heijnsdijk, Ellen Warner, Fiona J. Gilbert,et al.Differences in Natural History between Breast Cancers in BRCA1 and BRCA2 Mutation Carriers and Effects of MRI Screening-MRISC, MARIBS, and Canadian Studies Combined.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1 September 2012; 21 (9): 1458–1468. https://doi.org/10.1158/1055-9965.EPI-11-1196[7] 彭健雄,孙莹莹. 乳腺囊内乳头状癌1例[J]. 沈阳医学院学报,2022,24(4):403-404.DOI:10.16753/j.cnki.1008-2344.2022.04.016.
; j! P m- r) ?' k6 ?; L4 x% M
7 t6 u9 J7 Y* T, j8 Y |